菌类文化

北京疾控:野生蘑菇中毒仍高发常见有毒蘑菇长这样

央广网北京9月20日消息 雨水过后,公园、山区、树林、绿地常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北京市疾控中心公众号发文提醒:蘑菇中毒常发生在6-9月份,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勿采勿食勿买野生菌,谨防蘑菇中毒。

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多种,剧毒者有40余种。野生蘑菇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些是有毒的蘑菇,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就医时,可携带还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夏季雨水多,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期,也是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高发期。为预防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湖北省鄂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提醒。不售卖、制作野生蘑菇毒蘑菇即便经过加工、晒干等方式也不能破坏其毒性,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不采摘、不售卖、不制作野生蘑菇。常见的野生蘑菇中毒的症状有: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一旦发生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应当尽快催吐,同时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以免延误治疗。

夏秋季节,野生菌菇资源丰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为避免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故,海南省食品安全办特发布提醒。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气温日渐回升,野外各种蘑菇也进入了生长旺盛期。湖南省疾控中心提醒广大群众,野生蘑菇虽美味,但危险难辨,请勿自行采摘食用。想要预防蘑菇中毒,最好谨记“三不要”原则:不要随意采摘尽量不要独自采摘野生蘑菇,即使是看起来与食用菇相似的蘑菇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要随意购买请勿随意在路边摊购买蘑菇。不要随意食用集体聚餐时尽量不要食用野生蘑菇避免发生集体中毒事件。尽量保存食用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分辨品种,尽快采取针对性治疗。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