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我的菌草故事——在实践中前行

2003年至2017年我有幸加入到闽宁对口帮扶的队伍,在林占熺教授的教导下,由黄国勇老师带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进行菌草技术指导工作,先后在彭阳县、红寺堡开发区、西夏区、闽宁镇、固原市、隆德县、定西等地开展工作,十多年来,不忘初心,不怕吃苦,从点点滴滴学起,在菌草事业的发展壮大中成长。现就个人感受简单阐述如下。

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和升华自身业务水平,书本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多读多想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塑造自身形象。

多做记录,善于总结。大海靠无数的水滴融汇而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是老问题也许是新问题,我们要多观察多分析,问题往往会因为人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按要求去做、机械性管理、灭菌是否过关、菇农是否会偷工减料,环境因素:老场地、有污染源、有粉尘源、附近有养殖场,材料因素:水质问题、覆土材料的质量及其处理、栽培材料是否变质、栽培袋厚薄质量问题、消毒药品的品种和质量,气候因素:恶劣天气、天气突变等而有所不同,处理的办法和解决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如果都能记载好、总结好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依据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即使有不可抗距的原因出现也能从容面对,妥善解决,诸多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措施积累起来就是我们今后行之有效的经验。

不耻下问、多与团队沟通。玉有瑕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的能力有限,所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自己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以防严重化,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团队领导请示汇报,并阐述清楚自己所观察到的直观表象及自己的处理意见,让团队综合考虑而制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将损失尽量减少。

吃苦耐劳。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态度武装自己的头脑,视菌草脱贫户为亲人,将他们的脱贫攻坚为已任,越是雪雨交加越要前往,莫怕山高坡跿,莫怕酷暑严寒,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煅练人。

不脱离群众,多向领导汇报。要指导农户种好菇除了要掌握栽培技术外还必须要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和规律,以及当地有利资源,这就需要我们与农民交朋友,与他们拉家常、谈感想、谈愿景,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原料、土质、水质、沙尘暴活动规律),对菌草栽培食用菌的意见和看法,并将这些都整理好,汇总好及时向领导或小组长汇报,让领导及时掌握我所负责指导的工作进展情况及菇农大多数人的真实愿望。

灵活指导,事半功倍。2003至2016年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作菌草栽培技术员,2003年任务特别重,我一个人要负责89栋双孢蘑菇棚的栽培技术指导,而这些栋棚又分两个地方,两地相距很远与住处成不等边三角形,路也不好,不是坑坑洼洼就是铺有稀疏能滚动的鹅卵石,虽然是骑自行车下乡但大多是推着走,若遇雨雪天气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当地有“晴天满身尘、雨天满身泥、灰头土脸难认人”一说,如今虽然发生了变化,村村有公路,但在当年倘若每天都一个棚一个棚地去指导肯定办不到,因此我参考八、九十年代在福建省连城县山区的工作经验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将两地的菇农各组成一组,预备好方便携带,还可撕下来的笔记本,进行分组集中理论培训,分单双号排序指导,即凡月份单号负责A区、双号负责B区,将所有的棚都进行格式化,标明每个棚的位置,棚主姓名,棚与棚之间的通道,记录好每个棚的面积、所需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及规格要求,料单一式两份,一份给农户一份自已保存,具体进入栽培季节时每片组各选一个农户比较集中,棚前堆料场地比较宽阔的进行边讲解边示范,带领他们先建好一堆以作为样板,次日开始农户各自建堆时我再到现场流动式指导和监督,订记好农户的建堆日期、每次翻堆的时间、进料时间,后发酵时间、播种、出菇、产量、质量、价格等等。在技术管理期间每天都关注次日的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管理办法,到点上看棚时若遇棚主不在就留下从笔记本上撕下的字条,折叠好插在棚锁扣上,纸条上写好近期的管理办法,内容通俗易懂,并留有电话和日期。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更多注重的是以防为主、防治为辅”,举一反三,尽量不用药物,坚决执行无公害生产,并将处理措施洋细记录下来以作今后参考,例如;干湿交替防虫防病、纱窗防虫、挖去病灶撒石灰防虫、蚊香薰虫、清理菇脚和房前屋后垃圾的卫生防虫等。

要有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对国家忠诚、对亲人孝顺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西部工作情况比较特殊,要连续工作10个月以上,和亲人长分短聚,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没能在膝下尽孝,甚至经历过几乎要阴阳相隔的情况,妻子遇车祸晕倒进医院,家人怕我担心影响工作而不告诉我,出院后才说,2014年父亲病危还是只瞒我一个,2015年年底我回家后父亲还不到一个星期就去逝。但家人和我都无怨无悔而为能给菌草扶贫尽一份力而感到光荣。

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落地为西部贫困地区以来,为当地农村调整发展方向,增加菇农收入摆脱贫困,为菌草技术本地化和西部菌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和经验,本人有幸成为其中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个人在菌草技术指导中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取得的小小成绩得到了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及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的肯定,获得自治区扶贫办颁发的三次奖励,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的两次证书,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鼓励与鞭策,都是从新出发的新起点,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菌草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从1998年闽宁对口帮扶开始,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的菌草技术,就成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户的福音,在国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嬉的英明决策下和黄国勇领队的带领下,菌草栽培双孢菇、平菇、香菇、木耳、杏鲍菇、灵芝等食药用菌的技术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闽宁镇、彭阳县、固原市原州区、泾源县、西吉县、海源县、隆德县、红寺堡开发区、石嘴山市、贺兰县、镇北堡镇、盐池县、青铜峡市、中卫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定西市、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等地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老百姓由原来的吃不饱穿不暖,住四面进风陋旧不堪的土坯房,到现在的住红砖青瓦房,穿好吃好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0年闽宁镇的受益菇农曾经发自肺腑地叫出(党万岁、林占嬉教授万岁)的口号,我从2003年到2018年在西部工作,亲眼目睹了东西部协作、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和宁夏人民生活状况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宽了,能穿好能吃饱,家家有摩托或小车,精神面貌好了,人也变得文明了。

2011年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菌草产业在宁夏开始升级转型,由原来的政府规划主导,基层配合监管,个体农户执行转型为,政府重点扶持企业,企业吸引农户,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新模式,菌草技术进行本地化,技术人员的服务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福建菌草技术员在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初级阶段工作是十分艰苦的,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土,走村窜户,与农户在艳阳下一起喝水吃馍在当年是一种常态,转型后当地受聘技术员由企业支配和管理,农户可自愿将土地流转到公司,然后在公司内上班在自家门口打工,菌草作为百姓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也不断在延伸和改变发展方向,由原来单一的食用菌生产模式发展成水土流失治理、防风固沙的治理、畜牧业的生产,宁夏回族自治区每年从农历十月份开始到第二年五月沙尘、浮尘交替侵袭,行人十之都会戴眼镜、戴口罩、裹头巾或戴帽子,面对面的熟人认不到是常有的事。

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发明的巨菌草恰似给西部量身定制的,它生命力奇强:耐旱、高产、耐贫瘠,多用途: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作牧草、作板材、作生物质能源、作食用菌生产原料。而西部刚好是风沙多、干早少雨、牧草紧张、食用菌生产原料奇缺,菌草能奇迹般地在沙漠和荒野地生长,牲畜对菌草的适口性很好,可用于养牛、养羊、养鹅、养鹿、养兔、喂猪。每公顷的菌草还可替代5、6拾吨的原煤发电,产量又是全株玉米的2至3倍,可用于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多达55种,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的苏志平回族因参与食用菌菌种制作在2011年就建新房买新车,永宁县闽宁镇武河村村民常国国、刘剑祥、逯旺河、胡喜甲、曹国强、丁晓宁、王录军等27位农民因种双孢菇而住上新房买上农用车或小`,镇北堡镇华西村移民户何宝平、马艳霞、王立功、李文全、齐新军、袁进虎、宇40余户因种植食用菌而彻底告别贫困有房有车有地购买的,西部老百姓偿到甜头得到了实惠,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各地企业、合作社、养殖专业户都积极抢种菌草、据不完全统计宁夏和甘肃两省2018年就有9个县市20多个企业或合作社种植、面积万余亩、可让2千多农户摘去贫困的帽子。菌草,已经成为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真正意义上的致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