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省华:四十载痴情菌菇 初心不改为民富
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省华是个“杂家”中的“专家”。“杂”在他翰墨丹青样样都来,“走到哪画到哪”;“专”在这些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冷门”的主题——蘑菇菌。“科研要做,论文要写,但这些毕竟是和少数业内专家在交流,而通过绘画、诗歌等形象思维,能让大众更易接受和喜欢菌菇文化。”从事菇业四十多年,年过六旬的韩省华,对蘑菇菌的“痴情”早不限于已发表逾百篇的论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而作为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及浙江省食用菌协会秘书长的韩省华走在政策前面,数年前就策划并协助在湖北远安县建立菌类文化村、江西九江博览园和贵州等地建设菌类产业小镇等,带动农民致富,让食用菌在中国的大地上造福百姓。
这是一段执着而丰富的历程。四十多年的从业生涯里,韩省华获30多项部省市区级以上政府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20多项。
韩省华在搞科研时,十分重视解决菇农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难题。为了解决代料栽培接种容易感染的难题,他研制出了胶囊菌种和悬浮液体菌种;为改变固体菌种生产需要30多天时间过长的问题,他研制了液体菌种,这种菌种只需要7~10天的生长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食用菌栽培中对培养料须经过高温高压或100℃下24小时以上的灭菌处理,费时、费力、费能源,韩省华经多年努力研究出了能够在85℃条件下,只需5个小时就能达到灭菌效果的“促酵剂”,此项技术能为我国食用菌生产者节省一半以上的能源和劳动力。在10多年的推广中,这项技术引起了国际上同行关注,美国《生物化学研究》杂志在2015年刊登了其研究论文。
为了让这项技术惠及千家万户。韩省华在各地举办了70多期培训班,举办大型全国食用菌方面的研讨会,邀请美国、比利时、日本、越南的专家进行横向交流,培训和辅导了省内外15000多名学员,带动30多个县市的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事食用菌生产和新技术应用,累计实现社会产值达到11亿多元。
韩省华经常在全国各地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以及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野生真菌,尽心研究。他采集标本,斗胆品尝,从这些菌中进行纯菌种分离,以获得新的物种资源,通过一次次试验、比较,选育出多优良品种。
韩省华在采集和育种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菌类生物医药的研究。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他所进行香菇多糖、熟化香菇粉、银耳罐头、盐渍灰树花的研发曾经为地方菌类的工业产品开发做出了贡献。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备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他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灰树花多糖产品: “保力生”,至今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菌类抗癌药。鉴于韩省华在灰树花的研究开发中,从育种、栽培、销售、烹饪、药品开发倾注的精力和贡献,他被国内外行业专家称为“灰树花之父”。
韩省华还研究出灵芝孢子破壁粉,灵芝多糖,以及进行能够抵抗雾霾,促进健康的产品研究,他的“芝苓速溶保健冲剂的研究”,一种灵芝抹茶护足泡腾片的研制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一个产业要稳固发展,除了品质过硬外,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的挖掘和塑造。”韩省华说,在过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什么来钱种什么,产业发展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症结便在于缺乏情感与文化积淀,这也是自己如此倾心菌类文化的原因所在。
为了普及食用菌文化,韩省华先后出版了《人造菇木栽培香菇技术问答》、《食用菌培育与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灵芝培育与食用》、《天麻培育与利用》、《科技与成功》、《园诗抄》等多部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几十篇与菌菇相关的散文,一百多首诗歌,上千幅油画、国画、蜡笔画、白描的菌菇绘画作品。他的作品除了在杭州、上海、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展出外还在食用菌产地云南南华县,浙江庆元县以及蘑菇生产大国荷兰展览。
“蘑菇之道,广博深远,山中采菇识之,田园栽菇食之,室内写菇画之,歌之,颂之,咏之。唯日耕夜耘,湛练修艺,宏愿博义,方能使其形神飞扬,唯民众普及,久而反复,则天地人和,永久恒一。”六十岁时写下的这段文字道出了韩省华的蘑菇情怀。种菇40多年,他说,不仅要做菌菇种植专家,做农业科技好手,更要成为菌菇文化推手,将我国的菇文化推向世界。(高永伟)